其他
刘亚东:互联网治理要义在于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
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青年记者杂志 Author 刘亚东
本文首发于青年记者,微信号:qnjzbj
受众和媒体是网络文明建设的双主体
随着互联网技术不断普及,全球文化生态都发生了空前改变,媒介素养已然成为现代公民必备的基本素养。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不同媒体传播信息时,表现出的信息选择能力、质疑能力、理解能力、评估能力、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。而对虚假信息的鉴别能力是衡量一个人的媒介素养的最重要指标。20世纪30年代,英国学者利维斯和汤普森在《文化和环境:批判意识的培养》一书中最先提出“媒介素养”概念。随着时代发展,媒介生产、文本与受众三者之间的关系不断发生变化。媒介素养的主要内涵也经历了从保护受众、辨析媒介内容、批判媒介内容到参与式行动四个阶段的变化。在“参与式行动”阶段,新媒介的应用重塑了传播模式和传播机制。网络虚拟空间的内容生产和信息传播方式在改变,传播过程中以往的主客体地位也在改变。受众在媒介生产中的参与性越来越强,因而对传播内容的影响也越来越大。受众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,而开始成为主动的信息接收者和信息传播者,甚至直接参与“设计”媒介。具有良好媒介素养的公民在网络空间里,能够正确地、建设性地利用大众传播资源,持续完善自我,与社会共同进步。但应该看到,普遍而言,我们的公民媒介素养还有很大提升空间。比如,很多人表现出“后真相”时代的显著特征,即倾向于只相信那些符合自己偏好的信息。总体上说,公民的媒介素养是由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。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加速,公民媒介素养的教育成为网络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。我们应该充分认识提高公民媒介素养的必要性、长期性和艰巨性。网络文明建设的主体一方面是受众,另一方面是媒体。受众和媒体是网络文明建设的双主体。就媒体而言,除了各种失实报道饱受诟病,信息的选择性披露以及叙事的情绪化表达,也使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不专业行为屡见不鲜。诉诸情感和倾向往往比报告事实更能影响民意,这种“后真相”困局让一些媒体的报道具有更多的主观性,并且传播着鱼龙混杂的过量信息。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真实性原则要求我们在新闻工作中,坚持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。在信息传播数量、速度和复杂程度都大幅提升的背景下,我们面临着一个严肃而且紧迫的课题,那就是让真实、客观、全面的新闻报道在信息洪流中脱颖而出并传播给公众。互联网时代的很多受众既为“后真相”潮流推波助澜,又成为其首当其冲的受害者。虚假新闻泛滥让人们不堪其扰,并深恶痛绝。虚假信息、网络暴力、网络诈骗等丑恶现象和违法犯罪活动,对网络空间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。发展好、运用好、治理好互联网,让互联网更好地造福大众、惠及百姓,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。勿以局部真实掩盖整体真实
社交媒体的虚拟属性以及双向互动功能(如用户评论),使假信息、假新闻和各种谣言更容易在网络空间泛滥。此外,判断真实与否的复杂性和多维度性,也大大增加了网络监管的难度。在无处不在的UGC(用户生产内容)海洋中,依靠人工来识别假新闻和谣言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,即使是基于现有人工智能技术的全新解决方案也很难做到釜底抽薪。因此,新闻甄别系统和舆论引导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成为新的机遇和挑战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资产阶级新闻观有着很多重要分歧,但在新闻真实性这个问题上,双方几乎没有异议。作为资产阶级新闻学的核心理念,新闻专业主义带有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和反权威精神,笃信可以从非党派、非团体的超然立场去真实、客观地报道事实。今天,在“后真相”的传播场域,新闻专业主义频频遭遇滑铁卢。但无论如何,不把真实性当作根本遵循的媒体,在任何时代、任何国家和任何社会制度下都无法长久生存。然而,什么是真实?谁来判断真实?怎样衡量真实?这才是问题的关键,也是中国与美西方国家在新闻传播领域矛盾和冲突的根源所在。仅就“真实”的概念而言,就有客观真实和主观真实、本质真实和现象真实、整体真实和局部真实等不同的界定和判断。追求新闻真实可不是说说那么简单。记者每采写一篇报道,都需要在纷繁复杂的现象和线索中去粗取精、去伪存真,从而践行维护新闻真实的理想和初衷。新闻是事实的反映,同时又是观念的产物。事实本身并没有价值取向,但新闻在报道事实的过程中必然包含着对事实的评判。对于同样一个事实,不同媒体、不同记者的报道可能大不相同。即使是一名资深记者,由于受到自身立场观点、思辨能力、知识结构、信息资源、调查手段、篇幅时效等因素的限制,也难以保证其报道的绝对真实。不能奢望记者的每一个单篇报道都能完整、准确地反映新闻事实的本质。这不是“想不想”的问题,而是“能不能”的问题。所以,任何一种新闻真实都是相对的,记者的采访和写作过程就是一个不断逼近事实真相的过程。新闻的整体真实和局部真实就像森林和树木。一棵或几棵树木代表不了整个森林的状态。森林由一棵棵树木组成,新闻的整体真实也是由一个个局部真实组成。整体真实等于局部真实的总和。众多局部真实组合在一起,才能共同还原出事件或事物的原貌。局部真实是整体真实的必要条件,但不是充分条件。局部真实不一定意味着整体真实,而整体真实的确立又必然要求样本足够的局部真实来支撑。我们追求的新闻真实是整体真实与局部真实的统一。整体真实框架下的局部真实才是有意义的。如果整体真实缺位,局部真实越多,误导性越强,危害也越大,甚至沦为披着真相外衣的谣言或谎言。互联网治理的新形势和新任务,要求我们的新闻工作者着力发现那些能够揭示事物本质属性、演化逻辑和发展规律的“局部真实”,从而最大限度地践行新闻的真实性原则。新闻事实决定着新闻价值
网络虚假信息治理需要健全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,同时也要求新闻工作者弘扬职业精神,恪守职业道德,坚持用事实说话、让真相发声,以营造健康、文明的网络家园。新闻的价值在于它所报道的事实能够满足受众的知情、判断、教育、审美等各种需要。受众这些需要被满足的程度越高,新闻的价值也就越大。新闻呈现的事实决定了新闻拥有的价值。缺乏事实基础的新闻如同沙上建塔、海市蜃楼。事实是新闻的源,新闻是事实的流。事实既是新闻的实体,也是新闻的前提。事实是第一性的,而新闻是第二性的。先有事实后有新闻,两者的关系不容分离,更不容颠倒。从根本上说,新闻采访决定着新闻写作。只有认识事实,才能反映事实。新闻工作者们常说的“抢新闻”,其实是“抢事实”。新闻失真的另一个常见原因,是情绪化宣泄和过度表达。这些会严重干扰受众对新闻事实本质的理解和判断。网络时代,尤其如此。所以,新闻叙事要心平气和,就事论事,而不能“扣帽子”“贴标签”。同时,用词要留有余地。若把话说得太满,很容易“走样”。新闻是事实,而不是概念。概念是从无数事实中抽象出来的,因而它游离在事实之外。而受众所需要的往往是事实本身,而不是经过抽象的概念。远离了事实,也就远离了受众。所以,概念化的新闻报道注定缺乏感染力和影响力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“要根据事实来描述事实”,其实就是在强调新闻要用事实说话。任何事实都蕴含着特定的信息,它是一种客观存在。记者在传达事实的同时,也就传达了这个事实所蕴含的信息;受众在接受事实的同时,也就接受了这个事实所蕴含的信息。要通过选择事实、呈现事实、解读事实,使受众不仅能了解事实,还能按记者的思路来认识事实。用精心选择的事实及其内化于事实中的逻辑说服力,来表达记者的思想、观点和主张——事实就是这样说话的。此处无声胜有声,这才是新闻的力量。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,我们都不喜欢听别人说教,所以我们最好也不要对别人说教。做新闻同样是这个道理。多摆事实,少讲道理,不要替读者下结论。少讲道理或者不讲道理,这是做好新闻的最大道理!新闻要用事实说话,这个话题是老生常谈,但常谈常新。在互联网时代,舆论环境、媒体格局、传播途径以及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都在发生深刻变革,但总有一些东西颠扑不破、历久弥香。坚持新闻采访和写作的基本原则、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,才能切实提高网络新闻的传播力、引导力、影响力、公信力。(作者为南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、教授,《青年记者》学术顾问)